台儿庄区委新闻综合门户网站                             ->点击进入台儿庄区委机关报《台儿庄周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鲁南地区的民间游戏

时间:2014-05-27 10:19来源:bet365电脑网站 台儿庄周讯  作者:admin 点击:

         基本上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民间游戏玩的玩具一般都非常的简单,而且许多玩具都是孩子们手工制作的。

 

    

     推铁环

     

    找一个大铁环,把一根细钢筋的前端挽成钩,用钩子推着铁环在路上“哗啦啦”地走。无论怎么前进、后退、拐弯,铁环都直立不倒。

 

摔钢炮

 

     雨后,在地上抠出一团泥,用手捏吧、捏吧成碗状,高高举起来,嘴里念叨着“钢炮,铁炮,你不响我不要!”用力扣摔在地上。泥碗发出一声燃放鞭炮般的脆响,复又变成了一堆烂泥。这叫做摔钢炮。就这样捏了摔,摔了捏,乐此不彼。

 

     打腊子

     

      把一根大约十公分长的短棍两头削尖了,用一根一尺多长的长棍敲短棍的任一头,把它磕到空中时,用长棍击打空中的短棍,尽最大努力把它磕的远远的。以长棍为单位,丈量磕出去的长度。反复的磕,反复的量,直到长棍磕不到短棍为止。然后换另外一个人磕。以磕得长的获胜。这个游戏叫做“打腊子”。

 

 

     推钢珠铃

 

      把一个钢珠圈,那时叫钢珠铃,在当中插上木轴,两边用木棍固定住了,做出一个简单的小推车。六七岁的孩子,可以把自己的打猪草的篮子放在小推车上推回家,省了肩挑手提的麻烦。农村的活忙,大人顾不上家中的孩子,就命令年龄稍大的照顾年龄小的。

 

    大的把小的放到小推车上推着,推着、推着,看到有打腊子或摔钢炮的,推过去看热闹,看的入了迷,就忘了正推着的弟弟或妹妹,把小推车往地上一扔,拔腿就要过去玩。坐在车上的弟弟或妹妹被突然地一扔,仰面倒在车上,顿时摔得哇哇大哭。不被大人看到了倒还罢了,要是被大人看到了,免不了吃一顿鞋底的苦头。小时候挨揍,一般都是挨鞋底。大人气势汹汹地脱掉脚上的鞋,把闯祸的孩子摁在地上,扒掉外面的裤子,可能是恐怕把裤子打破了,露出屁股,用鞋底狠狠地抽打。几鞋底下去,屁股就红了起来,火辣辣地疼。

 

     孩子们形象地称这种刑罚叫做“套红棉裤”。经常被“套红棉裤”毕竟不是一件好事,脾气倔强的孩子,大人怎么打,梗着个脖子站在一个地就是不动窝,也不认错,一言不发,任凭大人打。大人越打越来气,下手就重了。一边狠命的打,一边气得掉泪。直到把孩子的屁股打的肿起来,不能坐凳子或一瘸一拐好多天不能正常走路。这种情形是常有的事。因为农活重,事务多,家长也就不耐烦,孩子稍微犯了错误,家长的巴掌、鞋底就落在了身上。不像现在孩子少,孩子有爸爸妈妈,外加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宠着,谁舍得揍啊。心眼活泛的孩子,一看要挨打,撒丫子就跑,家长追出去个十米、二十米的,也就罢了。“跑了,跑了,一跑什么事就没有了”。但也有气性大的家长,上了劲,拎着鞋底绕着村子追几圈都不罢休。吓得孩子不敢回家,半夜一个人战战兢兢地蜷缩在柴草垛里。

 

      踢毽子

 

      小时候,许多家里都有许多铜钱,有没有收藏价值,到现在未从可知了。因为都被孩子用来扎鸡毛毽子了。孩子们扎鸡毛毽子非常讲究的,用铜钱,不用铁圈什么的,铁圈踢起来,偶尔砸在脚背上要比铜钱砸在脚背上痛的多。

 

     一般用两个铜线摞在一起,用布缝裹起来,把多余的布剪掉,上面缝上漂亮的公鸡毛,绝不用母鸡的毛,也不用死鸡的毛。据说,死公鸡的毛踢起来没有弹性。那时候死鸡的毛是不缺的。几乎每年鸡都生瘟,眼看着家里喂的二十或三十只鸡,一只一只的死掉。虽是生瘟死掉的鸡,也舍不得扔掉的,拔了毛,去了内脏,用碱水泡一夜,然后炒了吃,也没听说有食物中毒的。

 

     鸡容易生瘟不说,就是鸡不生瘟,村子里公鸡也不多。因为公鸡长成个后,除了留一只公鸡打鸣,其余的都被卖掉了,只留下母鸡用来下蛋。所以为了找几根扎毽子的鸡毛,孩子们只有趁大人都下地干活的时候,盯住一只公鸡穷追不舍。公鸡拼命的逃,孩子们在后面拼命地追。公鸡被追急了,往往会慌不择路,钻到玉米秸垛里或麦草垛间,只管把头扎进去,顾不上露在外面的屁股。老话说叫“管头不顾腚”

 

     孩子们上前一把抓住,捡几根油亮的,拔下来,把公鸡拔的嗷嗷地叫。万不敢拔多的,怕拔多了被大人看出来,皮肉之苦就在所难免了。当然也有狡猾的公鸡,被追着追着,二翅一拍,飞上了墙头或屋顶,来个金鸡独立,展开翅膀,示威地冲孩子们打鸣,弄得孩子们只有望鸡兴叹。

 

 

 

弹弹弓

 

      弹弓一般用树木的枝桠制作,呈“丫”字形,上两头系上皮筋,皮筋中段系上一包裹弹丸的皮块。威力视乎皮筋的拉力,皮筋拉力越大,弹弓的威力也越大。古时,射弹多用于狩猎。古诗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记述。意即砍竹做弓以泥丸射鸟兽。后来发展成一种武术器械。发射弹丸有很多招数,如“苏秦背剑”、“张飞片马”等。中国传说中的禄神送子张仙就是使用弹弓的好手。

 

     扔沙包

 

      孩子们小时候,衣服破了不会补,扣子掉了不会钉。但许多孩子却能把沙包缝的很好。当然也不是一上来就缝的很好的。开始的时候,缝制的沙包总是长长的、扁扁的,玩起来没有弹性,扔着玩、踢着玩都没有准头。后来发现剪成六块大小相同的布,缝合起来,既好看又好玩。学了数学才知道,缝制成正方体最好看、最好玩。不过 那时候不懂得什么叫正方体,只是为了玩的尽兴,在玩的过程中总结摸索经验而已。

 

    沙包,顾名思义,里面装的应该是沙子。但是装沙子的沙包玩不多长时间就坏了。孩子们就偷家里的粮食装在里面。不能装的太满。太满了,沙包硬邦邦的像块石头;不能装玉米,玉米硬,不小心打在脸上火辣辣的疼;装小麦和高粱的最好,沙包摸起来柔软而又有弹性。

 

       抓石子

 

      和缝制沙包比起来,抓石子是最经济实惠、简单便捷的。在沙堆、河滩或塘堰寻摸一堆大小差不多、比较圆滑的石子,轻轻地往地上一撒,撒的时候,手里得留着一粒。把这粒石子抛起来的同时,去抓地上的石子,抓起地上的,反手接住抛起的。

 

     可以一次抓起一粒,也可以一次抓起两粒、三粒、四粒甚至是很多粒;可以一粒跳过一粒地抓,也可以连着一起抓。比较笨的,只会抓起连成一线的。有的就可以同时抓起不在同一条线上的好几个石子。手老是在地上抓来抓去,指甲都被磨得秃秃的。

 

      踢毽子和玩沙包是比较费鞋的。老在地上蹦来蹦去,一双新鞋穿不了多久,鞋底的前半部分就被磨穿了。鞋像个鲶鱼一样张着嘴,露出里面的脚趾头。

 

     做一双鞋,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情。主妇们把破的实在不能再补的衣服剪成一块块的,把面粉熬成糊,把布一层层的糊在一块木板上,晾干了,揭下来就成了布壳子。把许多布壳子摞起来,按鞋样剪成鞋底,搓好麻绳,一针一针的密密麻麻地纳成鞋底,然后做鞋帮,按在底上。做好一双鞋,需要一个多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经过连蹦带跳没几天,就坏了。孩子们往往在外疯玩了一天后,刚到家里就得挨家长好一顿剋。所以每次回到家里,心里非常的忐忑,唯恐巴掌落到脑袋上或屁股上。

 

传鞋、“挤黏呱”

 

       也许是因为一双鞋来之不易的原因,所以不管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爱玩传鞋的游戏。一大帮孩子紧挨着团团围坐在一起,脚对脚。脱下某个人的鞋子,放到大腿底下,偷偷地传给相邻的伙伴传。传的时候,一齐念叨着:“传鞋、叽咕;传鞋、叽咕。”把一只臭鞋传了一遍又一遍。这种玩法简单,而且不用动手去做。随便脱下一个孩子的鞋,就可以了。

 

       因为挤着温暖,孩子们还经常玩一种“挤黏呱”(挤的黏糊糊的意思)的游戏。一帮孩子靠墙齐齐地站了,分成两半,斜着膀子,从两头往中间扛,一边扛一遍大声的念叨:“挤、挤、挤黏呱,挤出油,炒芝麻!”挤着挤着,就有当中的孩子被挤出了队伍,跑到两头,重新再挤。孩子们嘻嘻哈哈地挤着,闹着,有时候往往挤倒一大片,既温暖又热闹。

 

     还有简单的玩法就是“摆牤牛阵”、“藏老蒙”(捉迷藏)、老鹰抓小鸡等。

 

摆牤牛阵

 

     “摆牤牛阵”,两排孩子手拉着手,隔着十多米面对面站着,有的孩子喊:“小牛犊,摆四方,大哥、二哥通一趟!”从各自的队伍中跑出一个人来,向对方的队伍冲去。

 

“藏老蒙”

 

      都是在柴草垛间寻找藏身之所,在自认为安全的地方躲起来,大气也不喘。寻找的那个一边寻找,一边连蒙带吓:“你出来吧,我看到你了!”任凭怎么喊,就是不出来。有时候,藏的孩子,隐藏的实在是太高明了,在外面找的那个怎么也找不到,就失去了耐性,就喊:“你出来吧,再不出来我不找了啊!”藏起来那个也觉得蹲在柴草洞里又难受又没趣,顶着一头草,自己就走了出来。

 

“老鹰抓小鸡”

 

      老鹰“给嘎,给嘎"地叫着,左冲右突。“老母鸡”带着一长串“小鸡”,左挡右拦,最后面的几只“小鸡”被甩的晕头转向,掉了队,被老鹰抓了去。

 

鸡毛蒜皮

 

      孩子们玩的游戏,也不总是又跑又跳。有时候放羊的时候,在地上画两个交叉的长方形,四个石子一组,摆上两组不同的石子,玩鸡毛蒜皮,如果走四步,即念叨“鸡、毛、蒜、皮”,到第四步的时候,正好遇到对方的子就可以吃掉了,最先走完者获胜。

 

      那时候的游戏,很少是一个人独自完成的,最起码得两个人,讲究团队合作精神。不像是现在,孩子们的玩具越来越高级了,大多是孩子一个人玩,家长买再多的玩具,孩子们依然感到孤单。

 

“花棒槌”

       

      小时候父母也给孩子们买过玩具的,就是那种简单的“花棒槌”。拿在手里摇,“哗啦哗啦”的响。现在在农村也能看到这种玩具,只不过是拿在几个月大的孩子的手上。以前七八岁了的孩子,还拿着那玩意满地的跑,有点傻啦吧唧的味道。

 

“老和尚打鼓”

 

    也有有钱的人家,买“老和尚打鼓”给孩子玩。用一根小棍,推着一个小人在地上走,发出“笃笃”的声响,犹如老和尚敲击木鱼发出的声音。这种玩具,自从小孩懂事起就看到过,是民间巧匠做的。但是许多孩子始终没有玩过,直到今天,依然能见到有的农村的孩子推着这样的小人满地跑。

  

(责任编辑:bet365电脑网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享按钮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首页   |  头条新闻  |  财经报道  |  社会新闻  |  时政要闻  |  理论在线  |  图片新闻  |  大美台城  |  镇街动态
CopyRight 2006-2012 bet365电脑网站(www.zzlxs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儿庄区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11173号-3 联系电话:0632-6603788 Email:tezzx66037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