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度 台湾岛最西端澎湖县望安乡花屿位于东经119度18分03秒,最东端宜兰县赤尾屿位于东经124度34分30秒,最南屏东县恒春镇七星岩位于北纬21度45分25秒,最北端宜兰县黄尾屿位于北纬25度56分30秒。 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火山带上,地壳不稳,是一个多震的地区。 台湾主要是由三个板块的挤压产生,分别归属于欧亚大陆板块、冲绳板块以及菲律宾海板块。 台湾突出海面之后,形成许多山脉。以花东纵谷为界,纵谷东边的海岸山脉属菲律宾海板块,东北部的宜兰、龟山岛一带属于冲绳板块,西边的中央山脉、雪山山脉与玉山山脉则属于欧亚板块。玉山山脉形成后,由于上层向西滑动而形成阿里山山脉。来自高山的雨水冲刷,导致了山脉西侧冲积平原的诞生。持续的板块运动,产生了火山群与频繁的地震。
台湾位于板块交界处,因此孕育了各个断层产生。主要断层有921大地震的车笼埔断层,使台北盆地陷落形成康熙台北湖的山脚断层,东部最长的池上断层,以及长达85公里的台湾最长断层潮州段层等。
地形台湾省是一个岛屿省份,岛屿众多,海岸线长。台湾本岛海岸线就有1566公里,包括了东部、北部、西部与南部等四个不同海岸。东部为典型断层海岸,陡直的岸壁紧贴太平洋海岸;北部海岸东临太平洋,北迎东海,西依台湾海峡,整段海岸凹凸曲折,岬湾相间,奇石怪岩,极具旅游观赏价值;西部海岸濒临台湾海峡,海岸单调平直,地势缓斜,沙滩绵长;南部海岸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
气候北回归线通过台湾中南部,将台湾南北划为两个气候区,北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则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与处于同一纬度的云南、广西和广东省相似。台湾四面环海,受海洋性季风调节,终年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树木葱茏,百花芬芳,全年气温偏高,平均气温在22℃左右,农作物南部一年三熟,但在合欢山、玉山、雪山等山区地带由 ![]() 于地势相当高,故冬季仍然有降雪的机会。 水文 台湾雨量丰沛,大、小河川密布。由于最大分水岭中央山脉分布位置偏东,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布在西半部,包括长度最长位居中部地区的浊水溪,流域最广位居南部地区的高屏溪,以及长度与流域面积均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区的淡水河。其他由北往南尚有大安溪、大甲溪、乌溪、曾文溪等;而东半部主要河川则有兰阳溪、立雾溪、花莲溪、秀姑峦溪、卑南溪等。台湾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可能经由陨石撞击形成的嘉明湖等,其余大多是人工修筑的埤塘、水库居多。 台湾的河川由于地势陡峻,河床比降极大,易发生洪水干旱,于是台湾早年即有水库之建设,至2006年底,台湾地区已经完成之水库堰坝计有109座,合计蓄水总容量有271,425万立方米,有效容量219,905万立方米,其中以曾文水库最大,总容量71,270万立方米,有效容量59,550万立方米。其他在离岛部分,澎湖县有8座,金门县13座以及连江县7座。 生物 台湾位于亚热带与热带,以及大陆与海洋的交界处。气候条件使早期台湾利于生物生存,台湾海峡的隔离,则使冰河时期经由陆桥从欧亚大陆迁移而来的物种,演化成岛上特有种。另外高山对季风的阻挡能使岛内环境变化较大,例如降雨量的差异。复杂的地形则导致地理隔离,有利于新物种的形成。流经菲律宾、台湾与日本海域的黑潮洋流,也是生物的营养来源,一方面带来海洋动物与浮游生物,一方面则带来南方植物。 台湾陆地的森林种类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影响。海拔700米以下是亚热带阔叶林,海拔700~1800米是阔叶林,1800~2500米是混合林,2500~3500米则是针叶林,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则是苔藓或草原。不同种类森林所构成的环境,也是各种植物、动物、与真菌的栖息地。台湾的海岸线与邻近海岸地区,过去拥有广大的红树林与沼泽,并因此孕育许多生活在潮间带的动物。但现今大多已经消失,只保留在少数区域,例如台南的七股湿地与台北的淡水河河口。此外最南端的恒春半岛,至今仍存有热带季风林与珊瑚礁。由于人类在平地开发,大型野生动物大多分布在山区或较稀少的低海拔森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