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区委新闻综合门户网站                             ->点击进入台儿庄区委机关报《台儿庄周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微课堂 >

台儿庄运河文化研究

时间:2014-05-10 16:41来源:bet365电脑网站 台儿庄周讯  作者:李振启 点击:

 

      运河古城台儿庄,位于山东省最南部,处在京杭大运河中段的鲁苏交界处,为“山东南大门、江苏北屏障”。这里西濒烟波浩淼的微山湖,东连奇峰叠萃的沂蒙山,北通齐鲁文化名城曲阜,南接西汉文化中心徐州,有“西水东山连接处,北孔南汉交汇点”之誉。如果说齐鲁“海岱文化”为母体,那么台儿庄就是这一母体孕育的骄子;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是镶嵌在祖国大地上的一条银丝带,那么台儿庄就是串连在这条银丝带上的璀璨明珠。

 

一、  京杭大运河与台儿庄段运河

 

       中国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北起北京,南达浙江余杭,它与万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这是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

 

       台儿庄段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从西向东贯穿台儿庄区全境37.2公里。以台儿庄为界点,向北延伸至山东临清为鲁运河,向南延伸至江苏淮阴为中运河。台儿庄段运河,历史上称为泇运河,因开泇行运而得名。建国后,各级水利部门根据治运修河工程需要,曾把台儿庄段运河定名为“韩庄运河”。由于台儿庄区隶属于枣庄市,因此台儿庄段运河又被一些运河文化研究专家定义为“枣庄运河”。实际上枣庄运河全长93.9公里,台儿庄段运河就自然成了枣庄运河的组成部分。

 

      中国京杭大运河,是一条动态变化的人工河流。这种动态变化可用五句话来概括,即:开掘于春秋,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台儿庄段运河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动态变化。台儿庄段运河凿成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通航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距今已有403年的历史。台儿庄段运河的开凿是有历史原因的。

 

       台儿庄段运河未开挖前,原京杭运河是从济宁沿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之西侧,经徐州与黄河交汇,然后借不老河转入邳州。据《明史·河渠志》载:明朝中叶,黄河屡次决口泛滥,冲淤徐沛运道,漕船阻滞,为避黄及冲淤之害,明嘉靖四十五年,在旧运河道东30里地势较高的湖东丘陵边缘,开挖了北起南阳镇,南至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140里的南阳新河。明隆庆三年(1569年)7月,黄河于沛县决口,运道淤阻,方义开泇河(今台儿庄段运河)。明隆庆四年(1570年),黄河暴涨,淤茶城(今利国附近),运道受阻。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连降暴雨,黄河在汶上县等地决口,河水直灌徐州,冲毁运河大堤200余里。当朝总河舒应龙迫于导流排水,在微山湖口韩庄处向东开渠90里,与下游泇河接通,但因窄浅未能通航。

 

      另据《山东内河航道开发小史》记载: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黄河大堤决口,徐州、吕梁运河干涸,总河刘东星沿舒应龙所开故道,开挖万庄、顿庄、侯迁等处,泇流始通。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总河刘东星将原河开宽加深,以求通航,但“以地多砂石,工艰未就”。次年继续主持开浚,并建巨梁石闸和德胜、万年、万家庄各草闸。但“河身尚浅”,大船难以通行。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黄河在沛县等地决口,“灌昭阳湖,入夏镇,横冲运道”。总河李化龙主张继续大开泇河。次年由李化龙主持,自夏镇李家口引水,东南沿彭河至韩庄湖口,东出经良城、万庄、台儿庄等地,下至邳州直河口,通计开浚260里,“尽避黄河之险”。并在新开泇河上建有韩庄、德胜、张庄、万年、丁庙、顿庄、侯迁、台儿庄八座斗门式船闸。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由总河曹时聘主持扫尾工程,至此新开泇河全线畅通,京杭大运河上的粮船皆行于泇运河。而徐州至邳州段的“借黄行运”航道则逐步废弃。

 

       台儿庄段运河,是京杭大运河至关重要的一段,被誉为明代水利工程的“科技之星”。一是实现了由“借黄行运”向“避黄保运”的转变。泇运河的开凿,使京杭大运河形成了一个最大的东西航向的弯道,避开了330里的古黄河运道,而且比“借黄行运”缩短了航程70余里。二是促成了微山湖大水泊的形成。微山湖风光秀美,日出斗金。微山湖的形成,恰恰得益于明代泇运河的开凿。微山湖区域内,原来有大大小小20多个小湖泊,台儿庄段运河开通后,为了疏通航道、补充水源的需要,明清两代政府都注重该区域的水源保护、河流导引、运道清淤、建闸打坝等水利工程,加之沿运建有八座节制水流的闸坝,湖东水位抬高,从而使微山湖区域内的一个个小湖泊逐步融为一体,到清同治年间终于形成了1209平方公里的微山湖。

   

        据《济宁运河文化》记载:“今微山湖范围内早已出现多个互不连通的小湖,……这里原是一片小山丘地带,微山最高,这些小湖就是山谷中积水而成。明隆庆至万历年间,留城上下,以及徐州黄河本身河床逐步淤高,水位上升,各小湖逐渐连成一片,到万历末年已大体形成现在的规模”。可见,由于明万历年间开挖了台儿庄段运河,明清政府对黄河运道不再实施清淤措施,致使南部黄河河床抬高,加之湖东运河上建有闸坝制水,从而形成了微山湖大水泊。三是形成了京杭大运河著名的“闸河”。中国古代运河上的闸坝建设,既代表了当时最高的水利科技成就,也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土木工程建设成就。台儿庄段运河地处微山湖下游,从湖口韩庄向东至台儿庄,虽然只有42.5公里,但落差很大,台儿庄驻地的海拔高度比微山湖底还低7米。为了行运需要,自台儿庄向西至韩庄只好建设了8个船闸,几乎每10里就设一闸,这在京杭大运河一线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台儿庄段运河又称为“闸河”,以至与北京至通州40里的“坝河”(建有7处闸坝)相提并论,有“南闸北坝”之誉。

 

      台儿庄明代运河虽然只有403年的历史,但考古证实台儿庄有运河的历史当在2700年前,比2500年前的江南邗沟还早200余年。2700年前的春秋时期,台儿庄向西30里处座落着偪阳国的都城“偪阳城”。偪阳国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汪塘星罗棋布,号为春秋“泽国”。偪阳国居民除借助泇河、龙河等天然河道作短距离行运外,还在偪阳国都城内建设了庞大的水系,城外开挖了“十里单八步”的护城河。因此可以说,台儿庄运河是我国最早的运河之一。

 

二、  台儿庄运河古城的形成及古城的外号别称

 

       台儿庄虽然历史悠久,兴衰更替,但最辉煌、最兴盛的时期当在明代京杭大运河改道疏通以后。明朝末年,泇运河通航,台儿庄城镇建设异常快捷,商贾云集,屋宇猛增,集市暴棚。《峄县志》记述:“台儿庄濒运河,商贾云集,田圜匮栉比,亦徐兖间一都会也。”通航的第一年,即万历三十二年,过往漕船和商船为5000余艘,通过漕粮为260万石;而在通船的第二年,即万历年三十三年,过往漕船和商船已达7700余艘,通过漕粮400万石。四方商人趋利于台儿庄,周边一部分农村人口也纷纷迁居到台儿庄,加上沿运的码头搬运工、纤夫、水手、官员、僧侣、游客和驻军,五年内便使台儿庄人口由原来的几千人迅猛增加到2万人,到明末达到2.5万人,直到清代“康乾盛世”,人口增至5万余人,难怪有“徐兖间一都会”之称。

       

      台儿庄通航后,随着驻地人口增加、流动人口增多及商埠规模扩大,市场及社会治安秩序呈现出混乱局面,不仅有地痞流氓、反动帮会捣乱,而且还有兵痞土匪骚扰,导致“寇聚于垣,啸则过市,顿戟一怒,并吞无遗,既无画地作营,亦岂能背水一战。每当风鹤一警,四出崩奔,妇子童昏,流离道路,粮艘停泓而不进,商船舟工摇橹以纷靡,加之舟航所通,播扬易远,骇惑吴越,震惊京师。察其风声,不止患苦一方已也”。为了维护商埠秩序和城镇安全,台儿庄的城墙建设便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峄县志·募建台儿庄城引》记载:清顺治四年(1647年),兖州东道兵备副使蒋鸣玉议建台儿庄城,上下“咸协无异”,遂命“兴人徙以傅土”而筑。委托峄县县丞雷  主持施工,主城南傍运河而建,东西长3华里,南北宽1.5华里,城墙高1丈2尺,护城河宽3丈,深6尺,首尾与运河相接。次年,峄县管河县丞署由峄县城迁移至台儿庄小南门里100米处。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秋冬,修建台儿庄越河被水石驳岸,翌年春竣工。这一水工设施虽历经300多年,但至今保存完好。清咸丰七年(1857年),由地方圩练长尤训光发起,台儿庄开始由土城墙改建为砖城墙,而且西城墙外移1公里,至此,台儿庄城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5公里。时建城门六座,东曰“仰生”,西为“台城旧志”,大北门为“中正门”,小北门为“承恩湛露”,大南门为“惠迪吉”,小南门为“迎祥”。城内修铺了月河街、丁字街、顺河街等12条街道和2公里的车大路,用以连接四方城门。

 

        台儿庄运河古城区位的优越、商业的发达,以及文化的发展成就,除为它带来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外,还为它带来了众多的雅号和别称,突出表现为“六镇将衙加一庄”的称谓。所谓“六镇”,即“运河古镇、鲁南重镇、江北水镇、峄州巨镇、运河佛镇、人文名镇”。所谓“将衙”,即参将官衙,群众俗称“大衙门”。所谓“一庄”,即“天下第一庄”。下面分述一下“六镇”称谓的由来及内涵。

 

      (一)运河古镇。这一称谓由来已久,目前已在国家工商部门注册。定义台儿庄为“运河古镇”,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指台儿庄在没有开掘运河之前,这一地区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境内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代和岳石文化时代的文物,以及龙山文化时代的晒米城遗址证明,远在新石器时期,台儿庄地区即有人类繁衍生息。二是指台儿庄在明代运河没有经过此地之前,早就有运河文化的积淀和辐射。考古发现2700年前的偪阳国都,留存了运河、水门及闸坝遗址。元代运河虽然没能经过台儿庄驻地,但这条河道在台儿庄区西部穿越,从而使这一地区成为元代运河文化的主要辐射区之一。三是国内有关运河文化研究史料,无不将台儿庄列为京杭大运河八大名镇之一,而在国家注册“运河古镇”的,唯有台儿庄一家。

 

      (二)鲁南重镇。这一称谓,一是来源于台儿庄扼京杭大运河“咽喉”的战略地位;二是来源于台儿庄运河东西走向的天然战略屏障。台儿庄自明末运河通航,兵家争夺台儿庄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过。《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明天启二年(1622年),闻香教首领徐鸿儒打着白莲教旗号,发动农民起义,起义军于七月攻克了夏镇、台儿庄等军事咽喉,“掠粮船四十余艘,阻绝运河”交通。《明史·李自成传》记载: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选派精锐部队,沿运河自天津、通州挥师南进,一路势如破竹,连续占领沧州、德州、临清、聊城、济宁、兖州、台儿庄、宿迁等军事要地。清代以来,台儿庄战争不断。清咸丰八年(1858年),捻军首领张乐行、刘天福率兵攻克了台儿庄。咸丰十年(1860年),以台儿庄为中心,爆发了以刘平为首领的幅军起义,他们高举“反清灭洋”大旗,纵横驰骋鲁南苏北十多个县达10年之久。因为刘平起义军与南方的太平天国起义军南北呼应,因而刘平被洪秀全封为“北汉王”,而且洪秀全亲派500名太平军充当刘平的卫队。

 

        北伐战争期间,台儿庄的战略地位再次凸显。《中国运河文化史》记载:“在京杭运河沿线的北伐战争中,运河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对交战双方的攻防进退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其中以鲁运河韩庄至台儿庄段的影响最为突出。这段运河东西走向,堤岸北高南低,利于北军的防御,而不利于南军的进攻。”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军吸取前期作战的教训,改以首先夺取台儿庄,绕攻峄县、临城、切断直鲁军的后路,然后南北夹击韩庄的战术,结果以伤亡官兵2000余人的代价,夺取韩庄,越过运河,打开了攻略山东的大门。1938年3月,国民党第五战区坚持以台儿庄为中心,构建了大运河防御体系,在台儿庄东、西、南三面方圆百余里的地区埋伏了重兵,布下了口袋阵,一举歼灭侵华日军11984人,取得了闻名中外的台儿庄大捷,从此台儿庄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台儿庄战役结束后,日军大量增兵,徐州于1938年5月失守。为了在运河沿线开展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在枣庄地区先后建立了运河支队、铁道游击队、文峰支队等抗日武装,其中以台儿庄地区的八路军——五师运河支队最为著名。运河支队以台儿庄运河南岸的黄丘山区为根据地,活跃在鲁南苏北运河两岸,驰骋于御海疆场,大小数百战,沉重打击了侵华日军,而且开辟了红色交通线,一次次安全地护送刘少奇、陈毅等中共领导人西越微山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陈毅元帅路过鲁南时的即兴诗作“横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鲁南峰影嵯峨甚,残月扁舟入画图”,就是对这一红色交通线的美好赞誉。1948年11月,在淮海战役的隆隆炮声中,国民党第3绥靖区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率国民党59军两个师、77军一个半师3300余名官兵,于台儿庄、贾汪防地宣告起义,台儿庄遂告解放,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三)江北水镇。这一称谓来自台儿庄地区“高、大、多、低”的水资源特点。高,即地下水位高。掘开地表土层1米左右即可见水,庞大的地下水库,为台儿庄由来已久的“土井灌溉”提供了便利。据测定,台儿庄地下水储量为1.6亿立米,可采量为1.32亿立米。大,即地表客水流量大。台儿庄自古就为“洪水走廊”,其北部抱犊崮山区的客水要通过大沙河流径台儿庄,其东部沂蒙山区的一部分客水要经过涛沟河汇入台儿庄,其西南部黄丘山区的客水要经过龙河、引龙河流入台儿庄。据测定,台儿庄地表客水年均22.6亿立米,全区人均0.8亿立米,是我国北方除湖区外最高的地区。多,即天上降水多。台儿庄地处淮河流域,东临大海,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山水相依、湖海夹峙的地形特点,为形成丰沛的降水创造了条件。台儿庄年均降水量为811.6毫米,总量为4.4亿立米,人均占有降水量2000立米,比全省人均1500立米高出500立米,因此为全省降水最多的区县之一。低,即地势低洼,台儿庄驻地的海拔高度比微山湖底还低7米,因此,由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汇聚的微山湖水必然要借助台儿庄这一通道进行泄洪。此外,台儿庄是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翻水站,届时,这里将接纳长江之水滚滚北上。

 

     (四)峄州巨镇。这一称谓来自于台儿庄历史官衙的设置、人口的众多和商业的发达。明清时期的台儿庄,虽然为镇级建置,隶属于山东峄县,但在官衙设置上已达到了县城标准,甚至超过了县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台儿庄设巡检司,领韩庄至邳州运河段260里之河务,兼地方治安。《明史·地理志》记载:“又东南有台儿庄巡检司,万历三十四年置。”清朝时期,在台儿庄设置了县丞署、守备署、总兵行署、参将署等统领机构,其中台儿庄参将署为中国大运河八大参将署之一,内设参将1员,秩正三品,所辖官司有千总、把总和外委千总、把总等,镇守鲁南苏北运河。台儿庄交通的便利,官衙的设置,极大地促进了商贸业发展。明朝末年,镇驻地人口由过去的几千人迅猛发展到2.5万人。清代“康乾盛世”时期,台儿庄的城镇规模和商业、人口达到了鼎盛,城镇分为内城、外城,加之沿运八闸的闸夫、守军等,人口发展到5万余人,难怪《峄县志》记载台儿庄“为峄巨镇,商贾辐辏,富于县数倍”。从清朝中后期商贸情况看,台儿庄的丁字街、月河街、顺河街、车大路、袁家巷、双巷、板桥巷、银沟巷、罗家巷、鸡市巷、狗尾巴巷等街巷众多,店铺林立,商号密布,如增顺、公顺、广源、大升、永兴、华丰、昌明、万顺、和顺、东成永、三义祥、恒济、中和堂、保寿堂等商号,店铺多达200余家,还有“同庆园”、“聚奎园”等汉民饭庄和“同顺”、“信和”等清真饭店20余家。临河的诸多商号、店铺为了便于从水上装卸货物,便在运河南岸、东岸修筑了功能齐全的石阶码头,俗称“水门”。从台儿庄城西门至小南门,相继建有当典后、四十万、高家、闫家、彭家、郁家、双巷、王公桥、骆家、谢家、霍家、小南门里等十几处码头。这些码头遗址大部分尚存,以致连同古河道、石驳岸、古民居等遗址一起成为京杭大运河仅存的明清水工设施而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台儿庄明朝时期商贸业的表现形成主要有商家日常贸易、集市贸易、庙会贸易和运河码头贸易。繁荣的商业,成就了台儿庄古镇“燕尤赵万”四大家族和“陈王袁骆”四小家族。燕家兴盛于清朝乾隆年间,拥有30多处店铺,房舍280多间,家财官银300多万两,有“燕半街”之称。尤家兴盛于清朝后期,拥有40多处店铺,房舍400多间,家财官银500多万两,有“尤半城”之誉。赵家兴盛于明末清初,拥有店铺30余处,房舍200多间,家财官银80万两,还置有漕船商船20多艘。万家兴盛于清朝中期,拥有店铺20多处,房舍100多间,家财官银60万两,俗称万家为“四十万”,同时万家还置田产48顷。以上四大商家在台儿庄古镇均建有府弟宅院,远比江南周庄的沈万三宅院壮观豪华。

 

     (五)运河佛镇。这一称谓来自于台儿庄历史上宗教文化的兴旺发达。明清时期的台儿庄,因南北文化交流,海陆文化合壁之故,“儒、释、道”及西教、回教、南教、各类会道门等蜂涌而至,使宗教文化迅速发展起来。最繁荣时建有庙宇72座,至清末和中华民国台儿庄衰落时,尚可统计庙宇33座,因此号称台儿庄镇“运河佛镇”。有人不无夸张地说:“凡是中国敬奉的神,在台儿庄几乎都有牌位。”其中建筑规模较大的有泰山行宫,位于小北门里;文昌阁,位于东门里;新关帝庙,位于大南门里;三官庙,位于大北门里;大王庙,位于小南门里;龙王庙,位于西门外运河北岸;吕祖庙,位于箭道街中段路西;关帝庙,位于东哨门外;火神庙,位于车大路中段路北;准提阁,位于大北门外;东岳天齐庙,位于小北门里泰山庙东侧;清真南寺,位于大南门里;清真北寺,位于大北门里西侧,望月楼与玉皇阁相望。台儿庄周边还建有铁佛寺、沧浪庙、高庙、十八罗汉庙、八蜡庙、三皇庙、九龙庙等。台儿庄的寺庙,有相当一部分为客籍商帮所建,如天后宫为江西会馆、大王庙为浙江会馆,新关帝庙为山西会馆,清真南寺和北寺为穆斯林民众商贾议事和礼拜的场所。台儿庄有庙,便有香火庙会。各庙都有自己固定的香火日和香火大会,小庙一般1天,中庙2天,大庙持续3天,甚至规模更大的庙会要持续10天。每年从农历正月开始,台儿庄几乎月月有庙会,持续“赶会”不断线。农历正月初七,为火神庙香火会;二月初二,为文昌阁香火会;三月初三,为龙王庙香火会;三月二十八,为东岳天齐庙香火会;四月初八为泰山行宫庙会;四月十八,为佛祖庙会;五月初三,为准提阁庙会;五月十三,为新关帝庙会……。台儿庄历史上的庙会,规模大、名气高,辐射范围较宽,几乎每个庙会都成了人们上香朝拜、游玩娱乐、物资交易的大集会。可供游玩观看的除热闹繁忙的运河码头、富丽堂皇的庙宇殿阁和塑造精美的神像,还有庙会上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交易的物资有粮食、农具、药材、木器、铁器、瓷器、石料、皮货、牲畜、绸缎、布匹、蔬菜、水果、笔墨纸砚等,应有尽有。

 

    (六)人文名镇。这一称谓主要来自于台儿庄品牌文化的知名度。台儿庄本身,就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金字招牌”。同时,台儿庄运河文化、大战文化,不仅是国家级的文化知名品牌,而且是世界级的文化品牌。目前,台儿庄运河水工设施、台儿庄大战遗址以及春秋时期的偪阳故城遗址,全部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这里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在运河文化的物质遗存上,台儿庄保存了中国千年运河上最完整的文化遗产体系,拥有最能体现明清运河沿岸居民生活特点的古村落——纤夫村、挑浅村、闸村、坝村、泉村、庙村、军屯村等,古镇内至今仍有效保存大量的古街巷、古建筑、古驳岸、古码头等,而且古镇内汪渠相连,进水排水设计精巧,并与古运河连为完整的水网系统,使古镇座落在水网和人文中。这在中国北方古镇建设上是非常罕见的。在大战文化方面,1938年春天的台儿庄大捷,是中华民族八年抗战正面战场上一场重大胜利,令国人扬眉吐气,在世界反法西斯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国共两党的领袖人物都对这次战役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泽东指出:“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象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周恩来说台儿庄战役“虽然在一个地方,但它的意义却在影响战斗全部,影响全国,影响敌人,影响世界”。蒋介石说:“此次台儿庄大捷,幸赖前方将士不惜牺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奋斗,乃获此初步之胜利。”1938年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台儿庄的名字迅速在全世界传开,从而使台儿庄被海内外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1986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了《血战台儿庄》电影,使台儿庄的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了纪念台儿庄大捷,铭记历史,开拓未来,台儿庄区投巨资兴建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李宗仁史料馆、革命战史陈列馆,修复了清真古寺、中正门、新关帝庙、围沟等大战遗址。其中台儿庄大战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20家世界华人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三、  台儿庄运河古城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台儿庄运河古城地处京杭大运河要冲,号为腹里,在明清两代的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明河道总理于湛在《运河题铭》中评价台儿庄:“国家定鼎燕京,仰借东南朝税四百万石,以资京师,唯此漕渠一脉,为之咽喉。”《峄县志·募建台儿庄城引》说台儿庄“自泇河既导,而东南财糈跨江绝淮、鳞次仰沫者,凡四百万石有奇,于是遂为国家要害云。”可见台儿庄运河古镇在我国明清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台儿庄运河古城的历史作用,除在政治、军事、科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外,还突出表现在经济和文化上。

 

    (一)  经济发展上的作用

 

    台儿庄运河的开凿及台儿庄古城的兴起,为鲁南苏北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

 

     一是更新了人们的经济观念。台儿庄商贸业的繁荣,促使台儿庄及其周边人们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凡是较早冲破“文不经商,士不理财”、“捞鱼摸虾,耽误庄稼”等封闭状态的人们,在观察运河商贸、领略外部世界、感受人类商业文明的同时,也通过自己的效仿实践获得了比农田耕作更大的实惠。特别是秦晋、江浙商贾的富裕生活和旺盛的商品购买力,使台儿庄世代以种田为生的农民由好奇、羡慕进而仿效,纷纷弃农从商,做起了生意。在耳濡目染下,台儿庄土著居民的经济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致“弃农进市镇、跑船吃运河”便成了大多数人的追求。《啸庐诗文》中说台儿庄人“约台之民,商贾过半”、“户不积粮、人不耕食”。可见明清时期的台儿庄人已有相当一部分走上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之路。

 

     二是活跃了商贸流通。台儿庄运河古城在商贸流通上发挥了载体、集散和辐射的功能。台儿庄段运河开通后,大批的漕船、商船便通过台儿庄南下和北上。江浙、湖广一带的竹木、瓷器、丝绸、茶叶、稻米、纸张、工艺品、棉布等纷纷运抵台儿庄商埠,北方的山果、木材、药材、皮张、杂粮、棉花、油、麻等也由台儿庄中转南下。整个台儿庄镇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清朝前中期,台儿庄商贸业逐渐走上鼎盛。光绪《峄县志》记载:“当乾嘉盛时,漕粮数千艘,皆道泇河北上,而下游商贩货币流衍。”又云:“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

 

      三是引发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运河开通后,台儿庄集中了全国各地的粮油和干鲜果品商贩,从而刺激了商品农业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大调整。首先是耕作方式有了进步,实现了以麦作为中心的二年三熟制。《中国运河文化史》记载:“至于条件较好的鲁南及苏北运河地区,则更是普遍实行了谷—麦—豆的组合复种。”其次是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大豆、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均根据南方市场需要不断增加种植面积。明万历商书《三台万用正宗》认为“山东鲁南地区的豆产可列为上等,成色最好。”还说:“峄县台儿庄是大豆南贩的集中之地。”再次是扩大了干鲜果品种植,农业上逐步实现了多种经营。明万历《兖州府志》记载:“果饶桃李梅杏之属,佳者为苹婆(即苹果),山多榛栗,陆多梨枣,”特别是沿运的峄县、滕县、阳谷、东阿等地,更是“梨枣弥望”,当地农家也是“每岁为他商预出值,鬻江南,贾厚利”,从事商业性果树生产。农民生产的干鲜果品,除留少部分自用,大多要集中到台儿庄运销江南。《中国运河文化史》记载:“兖州府的济宁、峄县台儿庄等沿运城镇都是大宗干鲜果品的集散码头。”

 

      四是促进了民族工业进步。枣庄煤田的开采以及峄县中兴煤矿公司的成立,是清代光绪年间洋务运动的成果之一。台儿庄作为物资转运码头,强有力地支持了近代民族工业在枣庄地区的发展。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峄县中兴煤矿公司在台儿庄运河沿岸开始建设煤炭专用码头,除煤炭贸易输出外,还有大批的煤焦发往淮阴、镇江、上海、浙江等地。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七日《捷报》报道:“山东峄县的煤矿甚为活跃,很多的大沙船装载着上等的煤斤运往清江浦。清江浦煤价比峄县矿厂每吨高三元。”《中国运河文化史》说台儿庄煤炭码头“巨大的煤外运业务量,带动了整个台儿庄经济的发展,使台儿庄成为鲁运河南段仅次于济宁的重要城镇和港口”。这说明运河古城台儿庄对民族工业——中兴煤矿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是带动了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台儿庄运河古城自其形成之日起,就在鲁南苏北地域内发挥了经济龙头带动作用。即以台儿庄镇为点,以台儿庄运河段为轴,形成了鲁南苏北“运河经济区”。台儿庄与其直接吸引范围内的城镇与乡村存在着人员、物资、金融、技术、信息等多方面的联系,并通过这五种流态的联系,构成了有机的城乡区域体系。历史上的台儿庄,直接影响范围内的乡镇主要有马兰屯、兰城店、涧头集、贺窑、古邵、阴平、兰陵、郯城、苍山、燕子埠、车辐山、汴塘、大泉等30余个乡镇。从现存明清时期地方志书的记载看,运河北部的集市分为“城集”和“乡集”,农民进入市场交易称为“赶集”。城集一般设在城镇四关,多为“每日集”;“乡集”则散布“四乡”,多为“旬各二日”,即五日一集。据《中国运河文化史》记载:直鲁和苏北地区离运河城镇较近的“乡集”开集频率远比离城镇较远的“乡集”开集频率高,这说明以台儿庄为代表的运河城镇带动了周边农村商品经济发展。

 

(二)  文化发展上的作用

 

台儿庄作为南北运河文化的一个结点和沿海向内陆文化的过渡地带,在文化传播、交流、普及、提高、改良等诸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促进了中国南北方文化交流。台儿庄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为中国南北方文化的“分水岭”,形成了“文脊”的优势。台儿庄文化的原始基因是齐鲁文化,但运河贯通后,北方的秦晋文化、燕赵文化及以南方的江淮文化、吴越文化等一齐涌人台儿庄,从而使台儿庄文化具有了多样性、开放性、兼容性、传播性和交流性的特点。《峄县志》之卷六《风俗志》说:近代峄县(台儿庄)的各种教会,如清净教、罗祖教、五荤道教、三点会、八系会、哥老会、安庆会等,皆经运河由江南进入,峄县(台儿庄)与江南在社会观念、精神文化、思想意识等方面有着密切的交流。台儿庄明清时期的建筑,以及酒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和民间文化娱乐,无不兼容了中国南北方文化的特点,甚至清末及民国期间的“哥特式”、“古典式”等建筑,还吸纳了西方国家建筑文化的精华。古城遗存下来的胡家老店、李家商铺等建筑,均傍河而筑,前有临街的店铺,后有运河码头,建筑风格“顺天然、亲人和”,既体现了北方建筑的壮观沉实,又体现了南方建筑的灵巧秀美。现在台儿庄人爱吃的“黄花牛肉面”,实质上是中国南北方饮食文化兼容并蓄的结果,因为历史上北方人吃牛肉而不食黄花,而南方人食黄花而不吃牛肉。由“拉魂腔”发展起来的柳琴戏,融合了高腔、青阳、乱弹、昆曲、皮黄等中国南北方戏剧的精粹。台儿庄的民间博彩娱乐项目,如斗禽、斗虫、麻将、马吊牌、叶子戏等,也是经运河传人。

 

       二是构筑了鲁南苏北文化板块。京杭大运河整体上呈南北走向,因此整个中国运河文化呈现出由点带面,逐步展开,逐层深入,带状形态发展的特点,形成了一条以运河为主脉,以城镇为龙头,城镇带乡村的区域文化带动现象,即所谓的“运河文化带”。而台儿庄地区则不然,不仅具有共性的“运河文化带”,而且还有“运河文化块”。这一文化板块的形成,一是取决于台儿庄段运河的东西走向,使文化影响范围更加广泛;二是取决于台儿庄象一个楔子,深深地钉在山东和江苏的交界处,成为鲁南苏北共同拥有的大市场。长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枣庄、徐州等鲁南苏北广大地区的风土民情和文化习俗,甚至方言土语等,都是几近一致的。考察台儿庄文化板块的特色,明显表现了文化的开放性、多元性和兼容性。这里既有北方建筑雄浑的大气,也有南方建筑精巧的秀气;既有武林争霸塑造的豪气,也有庙堂香火薰染的和气;既有象关公一样为朋友不计名利的义气,也有象小商人一样斤斤计较的小气。这说明台儿庄运河文化是在“海纳百川,不拘细流”中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

 

       三是提升了区域教育水平。运河未开通前,台儿庄是一个远离县城比较偏僻的荒村,这一地区的教育水平非常落后。运河通航后,台儿庄地区办义学、建书院、设塾馆,文化教育水平迅速提高,所培育出的进士、举人、秀才等不胜枚举。据《台儿庄区志》记载: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台儿庄建有“兰陵书院”;明末至清代,台儿庄建有义学4所,民国初又增设一所;明末清初,台儿庄地区私人办学日渐兴盛,至光绪年间,仅知名私塾就达32处,加上周边乡村私塾共有70余处。当西方宗教传人台儿庄后,台儿庄地区先后又建起了明德学堂、皈真学堂、天主学堂、福音小学堂、基督小学堂等6处教会学校。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台儿庄文化名人辈出。明万历庚子(1604年)科举,台儿庄人黄和进京会试,进士及第。万历乙卯(1618年)科举,台儿庄人黄图昌进士及第。清康熙辛卯(1711年)科武,台儿庄人周宗旦科武进士。明清两代,台儿庄还出现了尤奎光、尤培桂等大批举人。辛亥革命志士尤民,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捐躯的孙伯英、赵静波,著名诗人、戏剧家贺敬之,戏剧导演艺术家郑亦秋,历史学家胡绳武、张玉法,将军、军旅作家贺茂之,美术教育家、画家金哲夫,儿童文学作家郁化清,江苏十大国画家之一贺成、书法家孙景旭等知名人士,都曾在台儿庄受过启蒙教育。

 

       四是积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台儿庄400多年的沧桑历史,在京杭大运河中段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台儿庄的民间艺术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如寺庙音乐、船夫号子、唢呐古曲、运河花鼓、渔灯秧歌等,为台儿庄所独有;龙灯、狮子、高跷、旱船、竹马、黑驴、锣鼓、皮影等艺术风格独特,有别于其它地区。台儿庄的酒文化讲“忠仁”、重“礼义”,台儿庄区酒厂至今还保留了这两个品牌的白酒生产。台儿庄的食文化非常考究,集中了中国八大菜系的特色,注重“色、香、味、名、特、质”六个字,有“吃在台儿庄”之说。现在台儿庄的风味小吃主要有运河鳖汤、赵家糁汤、米家羊肉汤、张家狗肉、马家牛肉、冯家驴肉、赵家烧鸡、孙四猪蹄、马兰老公鸡、涧头辣子鸡、泥沟地锅鸡、四鼻鲤鱼、陈家糕点、清真月饼、厚豆腐、高庄馒头、菜煎饼、黄花牛肉面等20多个品种。台儿庄的茶文化兼容并蓄,饮茶习俗多样,无论是龙井、旗枪、铁观音,还是红茶、花茶等,在台儿庄都能找到市场。台儿庄的青楼文化,以“兰婷书寓”最为著名,影响大江南北。台儿庄的武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居民尚武成风,城乡镖局众多,目前台儿庄为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台儿庄的帮会文化,以青帮最为活跃,据吴寿《逗留于农村经济时代的徐海各属》记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运河之运河沿线的邳县,有青帮数千人,居留于台儿庄之黄林庄至窑湾沿中运河之各重镇。”长期的运河文化熏陶,使台儿庄人不仅勤劳、勇敢、好学,而且聪明灵活,精打细算,有“乡上的赶不上窑上的,窑上的赶不上闸上的”之说。台儿庄运河文化遗产独具魅力,比如明清古河道的东西走向,河道两侧的滞洪大堤,沿运密集的水坝船闸,傍河而筑的古镇民居,沿河而兴的纤夫村、挑浅村、闸村、坝村、泉村、庙村、军屯村等,都是“人无我有”的差异性文化遗产。2000年5月,丹麦旅游专家彼得森先生来台儿庄考察运河,当他看到保存完好的明清河道和那“顺天然、亲人和”的古镇民居时,无比激动地说:“我一直想看看梦寐以求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可在中国北方没有看到,在中国南方看到的又不是那个样子。今天我在台儿庄看到了,想象中就是这个样子”。

 

      五是促成了台儿庄知名度的提升。台儿庄运河古城文化的历史悠久性和丰富多彩性,成就了台儿庄的知名度,也提升了台儿庄的知名度。据调查研究,台儿庄运河古城的文化“亮点”竟多大20余个,几乎都是世界级或中国级的知名品牌。现列举其“十大之最”:1、京杭运河第一湾。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整体呈南北走向,但在鲁南台儿庄形成了一个最大的东西方向的弯道。2、抗日扬威第一战。发生于1938年春的台儿庄大战,一举歼灭日军11984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3、天下第一庄。台儿庄明清时期的兴盛,使之帆樯林立,货物山积,商贾云集,被誉为“天下第一庄”。4、天下第一石。台儿庄紧临“两汉文化中心”徐州,据考古发现,台儿庄为全国汉画像石分布最多、出土最丰的一个地区。5、天下第一吹。由偪阳古乐发展而来的民乐唢呐,在台儿庄最普及,演奏水平最高,8岁孩童周香草的一吹,震憾泉城;学子黄亚辉的一吹,走进了清华。全区现有唢呐班69家,从艺人员1000多人。6、商办铁路第一条。建成于1912年的台枣铁路,全长43公里,为中国第一条商办铁路。7、最早的人工运河。中国运河的历史为2400年,但在台儿庄的偪阳古城遗址却考古发现了运河,因此中国运河的历史可改写为2700年。8、崛起最快的古城。明朝万历年间,京杭运河改道经过台儿庄,使之由庄到城迅速崛起,被专家誉为“历史上的深圳速度”。9、寺庙最多的古城。台儿庄在明清最繁荣时有“七十二庙”之说,目前尚可考证泰山行宫、妈祖庙、火神庙等宗教遗址42处。10、外号最多的古城。台儿庄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她的别名外号。历史以来,台儿庄具有“台花庄”、“台家庄”、“台庄集”、“台庄”、“鲁南重镇”、“江北水镇”、“峄州巨镇”、“运河佛城”、“大衙门”、“运河古城”等别名外号10多个。

 

四、  台儿庄运河古城的历史灾难及恢复建设

 

       台儿庄运河古城在历史上曾兴盛繁荣过,但也曾遭受“天灾人祸”的数次摧残,致使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一次又一次的破坏。第一次破坏发生在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峄县志》载:六月十七日(公历7月25日),鲁南大震,峄台地区“自戌至卯大震三次,黑气如云,大吼如雷,小震不计其数,陷裂山谷。”台儿庄城乡房屋十倾八九,人畜伤亡过半。史书记载,这次大地震为山东郯城大地震,震级达8.5级,破坏异常严重,而且还带来了洪水、瘟疫等次生灾害。台儿庄正处在郯(城)庐(江)断裂带上,因此是这次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当年的一首地震诗很形象地描述了这次大地震的惨象。诗中说“思往山东困震害,无过康熙戊申年。马蓍山崩石四散,五庐固山劈一半。沭河崖裂葛湖翻,井口喷沙黄水漫。泰山白气长亘天,峄台黑云如墨炭。撼倒郯城城碟坍,压覆安丘户十万。更苦沂州无半椽,楼台尽塌人糜烂。此皆奇劫不轻逢,遗民露宿张芦蓬。淫雨兼旬风不止,田禾湮没鸣哀鸿。”此诗中点出的峄台,即峄县台儿庄,由此也说明台儿庄为重灾区之一。第二次破坏发生于清末至民国的多次大洪水。其中,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夏,“霪雨40天,河水出岸,房舍冲没,禾稼大伤。”清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黄河决口,灌南四湖,沿运两岸大水成灾。中华民国九年(1920年)夏,台儿庄“霪雨45天,发大水13次,地面冒水泡,粮田绝产,房屋多倒塌,人畜死伤无算”。第三次破坏发生在1938年春天,一场中日台儿庄血战,使台儿庄的田园变为焦土,城镇化为废墟,留下的老房子仅存百分之十。

 

        数次毁灭性的“天灾人祸”,使台儿庄运河古城就象波兰的华沙古城、意大利的庞贝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一样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在这一前提下,要想再现台儿庄运河古镇明清时期“商贾迤丽。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的盛况,那就很有必要实施古城恢复建设工程。

 

        为了整合优势文化资源,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枣庄知名度,枣庄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通过广泛征集和认真研究,一举打出了“江北水乡·运河古城”的枣庄城市名片。其中“运河古城”,即台儿庄运河古镇,既是枣庄名片的组成,也是实施枣庄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台儿庄区委、区政府以枣庄名片的提出为契机,紧密联系台儿庄运河古镇的文化特点,从而确立了“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大战故地、时尚生活”的城市品牌形象,同时于2008年初全面实施了“台儿庄运河古城恢复建设工程”。

 

     这项工程的实施,标志着台儿庄运河古城将实现三大跨越:一是由单一的古镇文化品牌向多元的古城文化品牌的跨越;二是由“存古”单纯保护遗产向“存古、复古、创古”全面保护遗产的跨越;三是由打造区域性旅游产品向打造国内乃至世界知名旅游产品的跨越。

     

     台儿庄运河古城恢复建设的价值取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体现:一是以“江北水乡”的自然优势为依托,着力打造世界东方“古水城”;二是以“运河古城”的文化特色为依托,着力打造明清运河商贸“标志城”;三是以“大战故地”的民族精神为依托,着力打造世界二战“纪念城”;四是以“时尚生活”的人本理念为依托,着力打造宜居、宜商、宜游的“时风城”。古城恢复建设的总体构想,将坚持“以大战故地为切入,以运河古城为灵魂,以江北水乡为亮点,以时尚生活为卖点”,全面展现古城文化特色和现代运河的自然风光,让中外游人充分体验京杭大运河文化的丰富内涵,为中国运河申遗做出积极贡献。我们完全相信,勤劳勇敢的台儿庄人民通过弘扬古城文化,抢抓机遇,团结奋斗,必将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畔创造出新的人间奇迹。

(本文作者时任台儿庄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局局长)

 

(责任编辑:bet365电脑网站)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分享按钮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首页   |  头条新闻  |  财经报道  |  社会新闻  |  时政要闻  |  理论在线  |  图片新闻  |  大美台城  |  镇街动态
CopyRight 2006-2012 bet365电脑网站(www.zzlxs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儿庄区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鲁ICP备11011173号-3 联系电话:0632-6603788 Email:tezzx6603788@163.com